首页>新闻中心>新材料前沿

鞍钢止裂钢何以领军市场

2019-12-18 09:16:00

  本报通讯员 曹洪儒 王柏羽

  日前,由鞍钢独家供货的世界最大载箱量、全球首艘液化天然气动力2.3万箱集装箱船在上海长兴岛下水。该船舱口围边等关键部位采用了最大厚度为90毫米、3800毫米超宽幅止裂钢,挑战了极限规格,实现了全球首次应用,这是继2016年鞍钢80毫米止裂钢首次用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2万箱集装箱船之后,在我国集装箱船用止裂钢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。
  从2万箱到2.3万箱,从80毫米到90毫米,鞍钢止裂钢从打破国外垄断,到全国首发、全球首次应用,一次次走在了世界前沿。鞍钢止裂钢何以一枝独秀?这与鞍钢船舶用钢研发团队在“走向深蓝、挑战极限”这一筑梦路上的砥砺前行密不可分。
  打破进口依赖
  率先实现国产化示范应用
  止裂钢属于船舶用钢中的高尖端产品,技术要求高、生产难度大,多用于集装箱船甲板、舱口围边等关键部位。近年来,海上物资运输量的不断增加带动了集装箱船向大型化发展,国内外一线船厂纷纷设计并建造1万标箱以上的集装箱船。
  2013年2月,国际船级社协会发布了UR-S33文件,要求自2014年1月1日起,所有新接单的1.4万箱以上的大型集装箱船船体必须采用止裂设计,并采用高止裂性结构材料,即止裂钢,要求止裂韧性Kca≥6000N/mm3/2。同时,国际船级社协会要求,止裂钢必须既要兼顾优良的焊接性能和超高强度,也要具备优良的低温韧性和低温止裂性。
  2016年之前,止裂钢只有韩国浦项制铁和日本JFE公司能够生产,国内所使用的止裂钢全部依赖进口,并且,国内止裂钢板只认证到了80毫米厚,并不能满足船厂对大厚度止裂钢的需求。
  为此,鞍钢通过对大厚度止裂钢进行研发、试制及工业化生产,成功生产出最大厚度达90毫米的止裂钢,率先实现国产化示范应用。此举使得鞍钢船舶用钢的质量、技术水平跻身国际前列,引领了我国高端船舶用钢的技术发展,对推动我国钢铁行业自主创新及技术进步、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迈进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  深入产线研究
  奠定船舶用钢领军地位
  在止裂钢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的形势下,鞍钢看准时机,紧跟市场需求。2014年起,在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船舶用钢研发团队负责人严玲的带领下,鞍钢与船厂积极对接,主动了解船厂设计需求,联合鞍钢股份产品发展部、鲅鱼圈分公司技术质量部、鲅鱼圈分公司厚板部等,通力协作,全身心投入到厚度为80毫米、90毫米止裂钢板的研发工作中。项目有难点,比如止裂钢板需要进行要求极为苛刻的宽板拉伸试验和CTOD(Crack Tip Opening Displacement,裂纹尖端张开位移)试验。此外,保证止裂钢稳定的心部低温冲击韧性是轧制过程中的重中之重。
  在前期冶炼阶段,该船舶用钢研发团队成员在进行了大量理论分析的基础上,制订了冶炼工艺,确定了冶炼成分。然而现实是,当时鞍钢的冶炼条件要达到要求的成分范围还比较困难。为此,团队成员扎根炼钢一线,与现场技术人员一同严格把控炼钢过程,确保成分达标。
  在轧制阶段,为确保控轧控冷工艺的稳定性与准确性,结合当时轧制工艺可调性较小的现实情况,该船舶用钢研发团队成员对工艺技术严格要求。为保证每块止裂钢板的性能稳定且满足使用要求,船舶用钢研发团队负责人严玲带领成员深入5500毫米宽厚板生产线,对每一块止裂钢板的轧制进行跟踪指导,并根据实际轧制情况与现场技术人员交换意见,总结经验,发现不足。
  严玲经常鼓励团队成员:“困难不可怕,只要我们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意志,最终一定会取得成功。”
  严玲的以身作则,赢得了团队成员的尊重,也激励团队成员更加努力地工作。经过近一年的努力,该船舶用钢研发团队通过反复试验,不断优化生产工艺,终于完成了止裂钢从冶炼成分、冶炼工艺到轧制工艺的设计、优化。
  2015年10月,鞍钢生产的厚度为80毫米的止裂钢顺利通过国际船级社认证,标志着鞍钢止裂钢成功打破了国外对止裂钢的垄断,填补了中国大厚度止裂钢的市场空白。2016年2月,鞍钢生产的厚度为90毫米的止裂钢通过了八国船级社认证,突破了国际船级社最大厚度80毫米的上限,引领了世界止裂钢技术的前沿。同年,鞍钢止裂钢板顺利通过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焊接评定,并成功通过了沪东中华造船(集团)有限公司、江南造船有限责任公司、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造船公司的焊接评定。
  2016年7月,鞍钢在与韩国浦项制铁、日本JFE公司的竞争中脱颖而出,独家获得大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2艘2万箱超大型集装箱整船用钢供货订单,其中就包括止裂钢。至此,鞍钢实现了这一高端船型的首次国产化示范应用。
  2018年,鞍钢承接国内沪东中华造船(集团)有限公司和江南造船有限责任公司全部9艘超大型集装箱船止裂钢的合同,进一步奠定了鞍钢船舶用钢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的领军地位。
  《中国冶金报》(2019年12月18日 03版三版)

来源:中国冶金报-中国钢铁新闻网

编辑:宋玉铮

版权说明

【1】 凡本网注明"来源:中国冶金报—中国钢铁新闻网"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。媒体转载、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,需经书面授权。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《中国冶金报—中国钢铁新闻网》及作者姓名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【2】 凡本网注明"来源:XXX(非中国钢铁新闻网)"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
【3】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,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、法规,尊重网上道德,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。
【4】 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。电话:010—010-64411649
品牌联盟
  • 燃烧装置2.gif
  • 湖南华菱集团.jpg
  • 山东钢铁集团.jpg
  • 1_看图王.png
  • W020190430461031429831.jpg
  • 首钢.jpg
  •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.jpg
  • W020130618825601874406.jpg
  • W020130618825602778336.jpg
  • W020130618825603702632.jpg
  • W020130618825617201098.jpg
  • W020130618825606679805.jpg
  • W020130618825607505186.jpg
  • brand04.png
  • brand06.png
  • brand05.png
  • brand03.png
  • brand02.png
  • brand01.png
    read_image.gif

    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:100029 电话:(010)64442120/(010)64442123 传真:(010)64411645 电子邮箱:csteelnews@126.com

    中国冶金报/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: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:010-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:guisheng.yang@dachenglaw.com

   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